壞血病的癥狀是什么?壞血病怎么治療?

壞血病的癥狀是什么?壞血病怎么治療?

壞血病

  維生素C(抗壞血酸)是膠原蛋白形成所必需的,它有助于保持間質物質的完整,如結締組織,骨樣組織以及牙本質。嚴重缺乏可引起壞血病,這是一種急性或慢性疾病,特征為出血,類骨質及牙本質形成異常。兒童主要表現為骨發育障礙,肢體腫痛,假性癱瘓,皮下出血。成人表現為齒齦腫脹、出血,皮下瘀點,關節及肌肉疼痛,毛囊角化等。

目錄

1.壞血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2.壞血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
3.壞血病有哪些典型癥狀
4.壞血病應該如何預防
5.壞血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6.壞血病病人的飲食宜忌
7.西醫治療壞血病的常規方法

1.壞血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
  維生素C屬于己糖醛酸,因具有抗維生素C缺乏病的作用,故舊稱抗壞血酸(ascorbicacid),為無色結晶,有酸味,溶于水,具有很強的還原性。在酸性溶液中轉為穩定,受光、熱、銅、鐵氧化分解,在堿性溶液中極易破壞。食物加工處理不當,貯存過久,維生素C損失很大。新鮮蔬菜和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很高,如柿椒、苦瓜、菜花、甘藍、青菜、塌棵菜、薺菜、菠菜等,水果有酸棗、紅果、沙田柚、刺梨、沙棘、獼猴桃等,都富含維生素C。下面專家介紹壞血病是怎么引起的。

  1、攝入不足一般動物體內可以從葡萄糖和其他單糖合成維生素C,而人類和某些動物(猴子、豚鼠、鳥類、魚類)體內缺乏合成維生素C所需要的古羅糖酸內酯氧化酶,不能合成維生素C,必須從外界攝入,如果攝入量不足即可導致壞血病。人工喂養兒容易缺乏維生素C,人乳中維生素C的含量為40~70mg/L,可以滿足一般嬰兒的需要,當然,要保證一定的攝入乳量。而牛乳中的維生素C含量僅為人乳的1/4,再經過儲存、稀釋、加工、消毒滅菌等處理,其維生素C含量所剩無幾。因此,用牛奶、奶粉、乳兒糕、米面糊等喂養的嬰兒,如不及時補充新鮮蔬菜、水果,或偏食,可造成攝入不足。

  2、消化、吸收障礙消化不良和慢性腹瀉時維生素C的吸收減少,胃酸缺乏時,維生素C容易在胃腸道內受到破壞。

  3、消耗增加感染、發熱、外科手術、代謝增高和患病時,維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。

2.壞血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

  壞血病會引起骨質疏松,維生素缺乏,膠原蛋白合成障礙,以致骨有機質形成不良而導致骨質疏松,在兒童常表現出一種突出的特征,即長骨端呈桿狀畸形,關節活動時疼痛,患兒常使膝關節保持屈曲位,肋骨及肋軟骨交界處明顯突出呈串珠狀,角度比維生素D缺乏病(佝僂病)串珠稍尖;在凸起的內側可捫及凹陷,本病可與佝僂病,營養不良同時存在,并發佝僂病時,在X線片上就會出現這兩種病的不同表現,以致混淆不清,壞血病患兒抵抗力降低,常并發感染如中耳炎,癤病,肺炎等。

3.壞血病有哪些典型癥狀

  典型的壞血病具有明顯的癥狀,診斷較易,隱性與早期壞血病因缺乏特異性癥狀診斷較難,應結合喂養史及其他檢查,作綜合分析。下面專家介紹壞血病的臨床癥狀有哪些。

  1、喂養史和臨床癥狀:

  人工喂養嬰兒未添加含維生素C的輔食,或乳母飲食缺乏新鮮蔬菜或水果,或乳母習慣只吃腌菜等,壞血病的好發年齡(3~18個月),結合前述某些非特異性癥狀和喂養史,可提供早期壞血病診斷的線索,如本病已發展到一定階段或晚期,可根據肢體腫痛,蛙形腿,牙齦及粘膜下出血等癥狀診斷。

  維生素C缺乏病的發生和發展常有一個過程,首先是組織中的維生素C儲備減少,進一步發展是生化缺乏,功能障礙,再進一步的發展是解剖學變化,乃至死亡(表1),其主要的臨床表現如下。

  2、前驅癥狀:

  患者發病之前,多有體重減輕,四肢無力,衰弱,肌肉及關節等疼痛癥狀,成人及嬰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臨床表現有些不同,成人患者除上述癥狀外,早期即有齒齦松腫,間或有感染發炎,嬰兒則有不安,四肢動痛,肋軟骨接頭處擴大,四肢長骨端腫脹(尤以股骨下端為甚,但不向前伸至關節)以及有出血傾向等,此外,出血,尤其皮膚大片出血,成人較嬰兒多見的;而嬰兒骨骺周圍出血,成人則不易見到,毛囊周圍充血,成人較為多見,但不見于嬰兒患者,至于骨膜下出血,皮膚溢血及齒齦出血等,成人及嬰兒均可發生,嬰兒發病多在6月~1周歲,其他時間也可發生;成人多在膳食中長期缺乏維生素C時發生。

  3、出血:

  維生素C缺乏病患者可有全身點狀出血,起初局限于毛囊周圍及齒齦等處,進一步發展可有皮下組織,肌肉,關節,腱鞘等處出血,甚至血腫或淤斑,小兒淤斑多見于下肢,以膝部為最多見,內臟,黏膜也有出血,如鼻出血,血尿,便血及月經過多等;嚴重時偶有心包,胸腔,腹腔,腹膜后及顱內出血,小兒常見下肢腫脹,疼痛,患肢常保持一定位置,即兩腿外展,小腿內彎,呈假性癱瘓狀,此乃主要因骨膜下出血所致。

  毛囊周圍出血是維生素C缺乏病最特殊和最早的臨床體征之一,通常出現在高度角化的毛囊,特別是臂部和股部的伸側及腹部,常見毛發變脆,卷曲和陷入毛囊內,繼毛囊周圍出血之后,可有毛囊腫脹與肥厚,即毛囊周圍炎。

  患者可有貧血,貧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皮膚,深部組織出血;也可能是由于飲食中葉酸攝入不足所致,許多食物中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,又含有豐富的葉酸,兩種缺乏可同時存在。

  4、齒齦炎:

  齒齦可見出血,松腫,尤以齒齦尖端最為顯著,稍加按壓即可出血,并有潰瘍及繼發感染,重者潰瘍進展甚速,短期內牙齒即因齒齦及齒槽壞死而脫落,慢性者齒齦萎縮,齒齦浮露,最后可使牙齒松動,脫落。

  齒齦出血是維生素C缺乏病的主要病癥,在嬰兒時期,常于齒齦上發生小血袋,且易掩蓋初崩之乳牙,此種血袋如稍加壓力,即可破裂,有時可引起大量流血,但無生命危險,成人維生素C缺乏病常伴有慢性齒齦損害,即齒齦炎,齒齦炎與細菌感染有關,但只有當維生素C缺乏,齒齦組織抵抗力降低時才會發生。

4.壞血病應該如何預防

  壞血病預防應從孕婦抓起,母乳維生素C含量高,是強調人乳喂養的理由之一,孕婦和乳母的飲食應包括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等,或維生素C片溶于水加糖口服,其維生素C的需要量約為每日80~100mg或更多,可以保證胎兒和乳兒獲得足夠的抗壞血酸,諸福棠(1936)曾做過實驗,只要每日攝入大白菜和白蘿卜各0.5kg,母乳所含維生素C的濃度即能高達60mg/L(6mg/dl)。

  壞血病輕癥一般在1~2天內局部疼痛和觸痛減輕,食欲好轉,約4~5天后下肢即可活動,7~10天癥狀消失,體重漸增,約3周內局部壓痛全消,同時毛細血管脆性也恢復正常,巨幼紅細胞貧血經維生素C及葉酸治療后網織紅細胞顯見增多,骨骼病變及骨膜下出血所致血腫的恢復需時較長,重者需經數月消失,即使骨骼病變很重也易恢復,不致發生畸形,但若不予治療,壞血病兒可并發營養不良,出血或感染而死亡。那么,壞血病如何預防,下面專家介紹如何預防壞血病的措施。

  1、選擇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:人類維生素C的主要來源是新鮮蔬菜和水果;動物性食物中僅肝,腎等含有少量,所以,膳食中應有足夠的新鮮蔬菜,特別是綠葉蔬菜,如能經常吃些水果,則更有助于預防維生素C的不足。

  2、改善烹調方法,減少維生素C損失:維生素C極易溶于水;對氧很敏感,特別是有鐵,銅離子存在時更易被氧化破壞,對堿不穩定,但在酸性條件下則相當穩定,因此,在蔬菜烹調時要先洗后切,切好就炒,盡量縮短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,炒菜不用銅器。

  高等植物中,就目前所知至少有5種酶系統能催化維生素C的氧化破壞,它們是維生素C氧化酶,過氧化物酶,多酚氧化酶,細胞色素氧化酶和漆酶等,其中除過氧化物酶外,都屬于含銅金屬酶,這些氧化酶系統在蔬菜中含量較多,特別是黃瓜和白菜,所以在蔬菜儲運過程中,維生素C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破壞,但這些酶系較維生素C更不耐熱,因此,在蔬菜烹調過程中強調急火快炒,做湯時強調湯開下菜,就是為了迅速破壞這些酶系,以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。

  另一方面,植物中所含的多酚類化合物對維生素C的氧化破壞又具有保護作用,如蘆丁,槲皮酮和有關的黃酮都具有此種作用,它們不僅能使食物中的維生素C穩定,而且能在腸道中,特別是在無胃酸或低胃酸腸道病人的腸道中發揮穩定維生素C的作用。

  3、利用野菜,野果及維生素制劑:很多野菜,野果中含豐富的維生素C,如苜蓿,馬齒莧,馬蘭頭,枸杞,野莧菜,芥菜等,維生素C含量可高于普通蔬菜的數倍至10倍;野果中的刺梨,石榴,酸柳,酸棗,獼猴桃和金櫻子等所含維生素C可比一般柑橘高50~100倍,是維生素C的良好來源,在新鮮蔬菜,水果供應困難的條件下可以選用,維生素C制劑中國已能大批生產,亦可適當利用。

5.壞血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
  維生素C嚴重缺乏可引起壞血病,這是一種急性或慢性疾病,此特征為出血,類骨質及牙本質形成異常。兒童主要表現為骨發育障礙,肢體腫痛,假性癱瘓,皮下出血。成人表現為齒齦腫脹、出血,皮下瘀點,關節及肌肉疼痛,毛囊角化等。那么,壞血病的確診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,下面專家介紹壞血病的需要做的化驗檢查項目。

  一、診斷依據

  1、長期未攝入新鮮水果蔬菜或不適當烹調史、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,或為人工喂養嬰兒。

  2、較典型臨床及X線表現。

  3、毛細血管脆性增加。

  4、治療試驗:經維生素C治療效果迅速。

  5、血清、白細胞維生素C濃度減低。

  6、凝血酶時間延長。本病應與一般牙齦出血及其他毛細血管脆性增加所致的出血、類似結締組織病體征——關節痛、關節腫脹等鑒別。幼兒下肢腫脹及假性癱瘓應與骨髓炎、關節炎、脊髓灰質炎、先天性梅毒和骨軟骨炎鑒別。

  二、實驗室檢查

  1、血漿維生素C測定它只能反映維生素C的攝入情況,而不能反映體內維生素C的儲存情況。空腹血漿中維生素C含量的評價標準(2,4-二硝基苯肼比色法)是100ml為不足,0.4~0.8mg/100ml為足夠,>0.8mg/100ml為充裕,1.4mg/100ml為飽和。

  2、白細胞中維生素C含量的測定它能反映組織中維生素C的儲存情況,正常值為>113.6μmol/108白細胞。

  3、尿中維生素C含量測定全天尿維生素C含量測定(2,4-二硝基苯肼比色法)的評價標準:100ml為不足,7~12mg/100ml為足夠,>12mg/100ml為充裕。

  4、維生素C耐量試驗取維生素C按每千克體重20mg,以生理鹽水配成4%的溶液,靜脈注射,4h尿液中含量>85μmol/L,可排除壞血病。或口服維生素C500mg,用2,4-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測定總維生素C,4h尿維生素C排出量13mg為充裕。

  三、其他輔助檢查

  1、毛細血管脆性試驗

  ⑴壓迫法:用兩手拇指與食指在患者皮膚上用力夾緊1min,觀察患者皮下有無出血點,并計數出血點的數目。

  ⑵正壓法(量血壓法):按測血壓的方式,水銀柱升至6.7kPa(50mmHg),維持壓力15min,然后用直徑為60mm的橡皮圈印在受試者肘窩部,計數圈內出血點8個有診斷價值。

  2、X線檢查可見長骨干骺端臨時鈣化帶變密、增厚,普遍性骨質稀疏,并可引起骨折及骨骺分離、移位。增生的骨骺盤向兩旁凸出,形成骨刺,稱為側刺,為維生素C缺乏的特殊表現,具有診斷意義。骨骺中的骨化中心密度降低,呈毛玻璃樣,骨小梁結構消失,周圍呈細環狀致密影,即本病典型的溫伯格(wimberger)環。此外,長骨骨骺區骨膜下出血,可使骨皮質與骨膜分離,干骺端可有血腫形成。小兒肋骨前端增寬,頂端圓突如壓舌板狀,易與佝僂病的肋骨杯狀末端相區別。

6.壞血病病人的飲食宜忌

  維生素C嚴重缺乏可引起壞血病,這是一種急性或慢性疾病,特征為出血,類骨質及牙本質形成異常。兒童主要表現為骨發育障礙,肢體腫痛,假性癱瘓,皮下出血。那么,壞血病患者的應該如何飲食呢?下面專家介紹壞血病患者飲食宜忌。

  1、維生素C富含于新鮮蔬菜水果之中,如蘋果、鮮棗、橘子、西紅柿、蘿卜汁、土豆、甘薯、草莓、菠蘿等蔬果中就富含維生素C。

  2、可適當吃維生素C片。

  3、維生素C微量來源:谷類及其制品、牛奶、蛋、魚、堅果類等食物。

  4、補充維生素C時絕對不能吃蝦,蝦等軟殼類食物含有大量濃度較高的五氧化砷。在服用維生素C后,由于化學作用會轉變為有劇毒的三氧化砷。

7.西醫治療壞血病的常規方法

  維生素C缺乏病輕癥病人每天服維生素C200~300mg,重癥300~500mg,感染時劑量應增加,分3次在飯前或吃飯時服用。如患者不能口服或吸收不良時,可用肌內或靜脈注射,1次/d(嬰幼兒100~200mg,成人500~1000mg),癥狀明顯好轉時,減至50~100mg,3次/d,口服。此外,還要根據需要適當補充其他維生素,特別要注意補充同時缺乏的維生素D。合并巨幼紅細胞貧血者,維生素C治療量應加大,另給適量葉酸。

  對癥處理,如保持口腔清潔,預防或治療繼發感染、止痛。有嚴重貧血者,可給予輸血,服鐵劑。重癥患者,如果有骨膜下巨大血腫或有骨折,不需手術治療,用維生素C治療后血腫可漸消失,骨折自能愈合,但有骨骼錯位者,恢復較慢,可經數年之久。骨骼病變明顯的患兒,應安靜少動,以防止骨折及骨骺脫位。有牙齦出血者應注意口腔清潔。有并發癥者應針對病因和癥狀予以適當的處理。